映象网讯(记者 崔学庆 实习生 渠明利)一行行笔直的景观树,点缀着如画的乡村美景;一颗颗玛瑙似的梨果,探头探脑的从叶间露出了脸;文化广场上,几位大妈伴着欢快的舞蹈,扭着秧歌;孩子们玩耍嬉戏,汇聚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新乡平原示范区祝楼乡北胡庄,村民群众个个流露着由衷的喜悦和幸福,而绘就这一美景的执笔者,就是北胡庄村党支部书记徐庆福。
北胡庄,位处平原示范区、获嘉、武陟三县(区)交界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全村1500人,守着2500亩薄地过日子,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孩子哭,媳妇闹,鸡也飞,狗也跳,家里乱成一锅粥,一天三餐吃不饱。”是以前北胡庄最真实的写照。2014年,全村汽车拥有量不足5部。
2017年,徐庆福在全村人的期盼中,挑起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
“既然当上了支部书记,就是全村人的希望,就要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充满生机的发展道路。而作为一个村的领头人,要把握机遇,借势而为,才能不负群众的希望,才能摆脱贫困。”徐庆福如是说。
在带领群众脱贫的进程中,徐庆福带领北胡庄群众做足了脱贫攻坚的“四则运算”。
立足拓宽收入空间,因情施策做好加法。针对本村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徐庆福带领村两委制定“一户一策”脱贫路径,先后争取到产业扶贫、转移就业、金融扶贫等政策,从政策争取、产业扶持、劳务务工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拓宽收入渠道,增加群众收入。该村19户贫困户收到产业扶贫收益,每户年均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此外,为5户有能力的贫困户争取到小额户贷户用扶持资金13万元,激活了贫困户的发展积极性。
聚焦减轻负担,千方百计做好减法。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占北胡庄村贫困户的七成以上。减轻贫困户的因病因残支出,是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的关键所在。徐庆福积极沟通协调上级部门,如实反映特殊困难,加大政策帮扶力度,从政策层面减轻贫困群众负担,重点消除群众因病、因学等致贫原因。该村5户贫困户家有慢性病人,徐庆福开着自己的车,多次带他们到医院进行慢性病鉴定。贫困户杜学新脱贫后,罹患肿瘤,徐庆福就往来奔波,为杜学新回归返贫,建档立卡。
夯架发力杠杆,创新机制做好乘法。围绕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以最少的投入发挥最大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托农村五项改革契机,在完善程序、规范合同的基础上,流转200亩土地,建成双节红带贫基地,促使40户贫困户华丽转身,成为企业“股东”,仅此一项,每年每户收入增加2500元以上。
着力放眼长远,夯实根基做好除法。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让孩子都接受好的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割断贫困的世代传递,是拔掉穷根的根本之策。徐庆福先后协调20亩土地,建成幼儿教育机构和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此外,对贫困户的教育补助政策,徐庆福坚持住户排查,逐人询问,北胡庄贫困户教育补助政策享受率100%。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徐庆福带领北胡庄村民走出了自己的脱贫致富路!
(映象网新乡新闻热线:15903739797,投稿邮箱:hnrcnxx@163.com。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 0371 9699)
近年来,商丘师范学院坚持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不仅着力发挥好自身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而且也高度重视发挥好学校党建、宣传、统战优势,把党建工作融入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全方位,坚持“精准”方略,弘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努力以基层党建的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高质量,实现了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双推进、双加强、双提升的生动局面。
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向贫困地区倾斜,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跨省域调剂,土地政策成为脱贫攻坚有力推手。
“册望册望,贵州西藏”,讲的是贵州国家级贫困县望谟的真实写照。当地山峦起伏、盛产板栗,栗农经常面临销售难、存储难的问题。
为切实提升扶贫干部政策精准掌握水平,进一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6月11日,尉氏县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培训班在岗李乡开班,
6月9日上午,巩义市小关镇召开6月份脱贫攻坚工作例会。
4月29日上午,济源示范区政法委副书记郭兴林、济源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李为民在济源示范区司法局副局长李艳及律管科科长郭军的陪同下,来到河南愚公律师事务所进行调研,强调要不断深化法律服务工作改革,提升法律服务水平。
6月10日,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星火路小学陈迎雪老师给四年级的学生送上了特别的礼物。
6月10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杨红伟、口腔科医师王少华走进郑州经开区滨河第一小学为学生们讲授了视力和口腔保健知识,滨河第一小学二年级两百余名学生参与此次活动。
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对进一步加强党对脱贫攻坚领导提出的明确要求。
脱贫攻坚路上,总少不了驻村第一书记的身影。今年3月,全国又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