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到基层,就要像绣花一样精细。
在河南新乡延津县,以“党建+工会”为“绣花针”,以做强村级工会建设为依托,着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实现全县12个乡(镇)、345个村(居委会)工会组织全覆盖,发展农民工会员3万余人。
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服务农民工的新举措,各村工会将无数农民工“粉丝”圈在身边,紧密地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振兴,画出了基层治理“最大同心圆”。
村工会主席变身微信“群主”
在延津县,为选好配强村级工会组织负责人,县委明确要求,所有村级工会主席一律由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或支部委员兼任。同时,统筹安排部署,把党建带工建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考核目标,实现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考核。
“基层工会要建起来,还要转起来、活起来。”延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县总工会主席王明月说,得益于新乡市总工会和延津县委的指导,从建会伊始,全县村级建会工作就用村级工会规范化建设的“标号”来“下料施工”,力争让基层工会服务农民工工作赢在“起跑线”上。
延津县农民工群体流动性大且呈现出“钟摆”效应: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务农。围绕农民工培训、就业、维权等服务需求,延津县建立起345个农民工服务站,形成了基层党建带工建服务圈。
在这个服务圈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头雁”作用,由村党支部联合工会成立党工志愿服务队,除了为因病、因突发变故等致贫的特困农民工办理“低保”救急外,还经常性为外出务工农民工会员提供助老、留守儿童照顾、帮扶、培训、医疗等“家门口”的服务,落实一系列创新性帮扶措施。
目前,延津县每个村都成立了外出务工农民工微信工作群。石婆固镇集南村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高哲选是该村工会会员微信群“群主”,他感慨地说:建群以后,农民工找工会更方便了,很快就从乡村事务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过去管不了、没时间管的事情,现在通过一部手机就处理得妥妥当当。”高哲选说,党支部依靠群团组织,开展群众工作就有了抓手并且延长了工作手臂,能把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末梢。
如今,这样的微信群不仅能为农民工会员提供法律知识宣传、职业技术交流、就业岗位信息等一系列服务,还将作为3万多名在外农民工的“网上信息站”,将村内发生的大小事情及时推送,实现内外互通,这也使得村级工会粉丝越来越多,农民工会员通过工会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越来越强。
让农民工“在家舒心,在外安心”
上小党课、送小慰问、搞小活动……在延津县,除了下“网上功夫”,各村工会还在网下服务中突出一个“小”字,确保精准,力求解决群众“痛点”。
在德士村工会建起的文化大院里,每逢节假日,农民工会员文艺队的骨干就带领全村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而在职工书屋或农民工服务站里,党课和技能讲座、劳模宣讲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请劳模党员“开讲”。该村工会创办了农民工培训学校,对贫困农民工进行就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使全村50多名农民工“一技在手,吃饭不愁”。
城关镇史良村的农民工李铁华对此感触很深。得益于村委联合工会送来的技能培训,如今他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农闲时一个月工资能拿到2000元以上。
网格化管理也为党委和工会精细化服务农民工提供了有力支撑。延津县选聘了一批劳模或农民工党员、优秀农民工会员担任“网格员”,“网格员”可以随时协助村干部对辖区内的社会治安状况、邻里矛盾等问题实行第一线管理,并及时反映到村级工会和“两委”班子,将农民工家庭的小问题、小纠纷、小疙瘩等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让农民工“在家舒心,在外安心”。
不仅如此,延津县不少村级工会还利用本村劳模和企业家的优势资源,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活动。
德士村招商引资200万元建成德兴制线公司后,延津县劳模、该村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李修旺协调将其作为扶贫点优先安排特困农民工会员,仅一个棉纺项目就安置本村8户贫困户农民工和周边村庄42户贫困户就业;河南省劳模、王楼镇后鲁邱村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杨忠才,主动协调该村民营企业延津县伟创纺织公司安置了140名农民工和13名贫困户人员就近就业。
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张桂香说,党建带工建,能够深度嵌入乡村基层社会,有效填补基层的“管理缝隙”,激发农民工群体活力,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